返回上一页  首页 | cnbeta报时: 17:07:35
科学家发现HIV整合机制 未来或为艾滋病治疗铺路
发布日期:2025-09-21 14:57:26  稿源:Win10s.COM

9月20日,德国海德堡大学医院感染研究中心(DZIF)的研究人员,通过一项突破性发现,揭示了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如何将自身的遗传物质整合进人体DNA。这一成果暴露了病毒的一个关键弱点,有望推动新的治疗方法的诞生,并让实现“功能性治愈”艾滋病的目标更进一步。

目前,感染HIV的人可以依靠抗逆转录病毒疗法(ART)控制病毒,维持接近正常的生活。该疗法的缺点在于每日长期服用,一旦中断,体内“潜伏库”中的被感染细胞就会被激活,造成病毒在血液中迅速反弹,并可能出现耐药变种。

此次由DZIF领导的最新研究,首次发现了HIV-1病毒在感染人体后,将遗传物质“整合”进人类DNA前所未有的机制。研究通讯作者、感染性疾病研究小组组长Marina Lusic博士表示:“至今,HIV-1整合酶如何选择整合位点仍不清楚。深入理解这一过程对于开发新疗法、解决现有疗法无法根除的病毒残留极为关键。”

HIV带有一种名为“整合酶”的酶,其作用类似“分子订书机”。病毒进入人类细胞后,会将其遗传信息制成DNA拷贝,整合酶便负责把这些病毒DNA“钉”进宿主自身的DNA中。

这一环节至关重要,因为一旦病毒DNA成为细胞基因组的一部分,HIV就能潜伏下来,在需要时借助人体自身机制随时复制。与此同时,这也意味着感染将变为永久性——每当细胞分裂,病毒也随之复制。科学界早已明确整合环节对病毒感染至关重要,但病毒如何“挑选”整合位置,却一直未被搞清。

现实生活中提及的HIV,绝大多数为HIV-1型,该类型病毒全球最为普遍且危害最大(HIV-2型多见于西非及部分欧洲,传播性及致病性均较低)。本次研究同样聚焦于HIV-1。

研究人员利用深度测序等精准DNA读写技术,定位了HIV在宿主基因组中的“落脚点”,并通过对不同患者和病毒样本比对,探索整合是否随机发生及其影响因素。此外,他们还分析了人类DNA的结构——包括哪些部分活跃、哪些处于“休眠”——以发现HIV偏好哪些区域。

结果发现,HIV并非随机插入,病毒更“青睐”人类基因组中活跃、结构开放的区域。如果整合到某些基因,病毒可能更加持久潜伏。有时嵌入的位置还能帮助被感染细胞生长扩增,形成难以被药物消灭的“长期潜伏库”。

进一步分析显示,某些“整合热点”能够解释为何即使在强效药物下仍难以清除HIV。病毒不仅寻找结构开放的DNA,还会借助邻近的RNA分子作为“路标”,引导整合酶精准找到目标位置。

“此项发现为HIV干预带来了全新方向,”Lusic博士指出,“如果能够阻断病毒利用宿主RNA结构实现整合的能力,就有希望限定或改变HIV潜伏的地点,甚至降低乃至消除终身药物依赖。”

“尤其在一些地区,抗逆转录病毒药物供应持续性难以保证,中断治疗会大幅提升耐药性病毒扩散和治疗失败的风险,因此本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该研究论文已发表于《自然·微生物学》(Nature Microbiology)杂志。

我们在FebBox(https://www.febbox.com/cnbeta) 开通了新的频道,更好阅读体验,更及时更新提醒,欢迎前来阅览和打赏。
查看网友评论   返回完整版观看

返回上一页  首页 | cnbeta报时: 17:07:35

文字版  标准版  电脑端

© 2003-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