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振宁的科技遗产

摘要:

“我一生最重要的贡献是帮助改变了中国人自己觉得不如人的心理作用。”杨振宁曾这样评价自己的价值。2025年10月18日,这位103岁的物理学巨擘在北京逝世,留下了一部跨越东西方的科学史诗。从西南联大的艰苦岁月到诺贝尔奖的辉煌时刻,再从普林斯顿的高等研究院到清华园的“归根居”,杨振宁在中国科技发展的几个关键转折点上,都曾留下重要痕迹。

他影响了无数中国科技精英,给中国科技界留下了宝贵的遗产。

无人能及的贡献者

1971年夏,乘机回国的杨振宁在飞越云南时听到“我们已进入中国领空”时,内心激动难掩。

彼时,冻结了20多年的中美关系以民间交往形式走出关键一步。杨振宁在这一背景下,回到了阔别26年的祖国。此后,他一直致力于帮助架设中美科学家之间友谊和交流的桥梁。

杨振宁的后半生,也将工作重心放在了中国科教事业上,为国家的科技发展、中外科技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

当时的中国科技界正处于停滞状态,百废待兴。杨振宁回国后发现,“大多数年轻学者既无法正常进行科研工作,也无法提高学习质量”。

但他也发现,中国教育所培养的学生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可以送到国外深造,再回国作贡献。

杨振宁迅速行动。1971年11月,他接受美国《今日物理》杂志专访,向国际社会介绍中国科学的发展现状,并利用自己的国际影响力,为中国学者搭建国际交流平台。他在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发起成立“与中国学术交流委员会”,资助中国学者赴美进修。

杨振宁当时便亲自推荐了超过1200名年轻学者出国接受培训。他们中的一些人成为后来中国科技发展的中坚力量。

图|杨振宁青年时期

杨振宁的回归在当时国际华人群体中也引起积极反响。著名物理学家、时任北京大学副校长周培源对此评价:“杨振宁是首位访问中国的美籍华裔科学家,同时也是中美科学家之间友谊与交流的桥梁的开创者。仅就这一方面的成就而言,杨振宁的贡献是无人能及的。”

与中国计算机的多年缘分

杨振宁于中国计算机教育与科技发展之贡献,犹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深远且绵长。

自1971年初次回国后,杨振宁便投身于中国科学教育的改革,积极引进国际前沿的物理理论,如规范场论与统计力学等。1978年,在李政道等人的倡议下,中国科技大学创办了少年班,而正是杨振宁的建议促成了少年班中计算机软件专业的设立,为国内计算机教育的普及铺平了道路。

1996年,为协助清华大学创建高等研究中心(后更名为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应邀担任中心名誉主任的杨振宁卖掉自己在美国纽约的一处大房子,向清华捐了100万美元。他把诺贝尔奖金的一部分,也捐给了清华。杨振宁于1999年起任清华大学教授,在清华的年薪为人民币100万元,但他分文不取,捐给了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一直坚持他所倾力的基础物理学的科研。

2004年,在杨振宁的推荐与支持下,姚期智辞去了普林斯顿大学的终身教职,回国全职任教。值得一提的是,姚期智的加入,填补了当时中国理论计算机科学领域缺少顶尖人才的空白。姚期智随即于2005年创办了“清华学堂计算机科学实验班”,也就是后来的“姚班”。如今,业内普遍认为,姚班的顶尖人才一旦有创业动向,投资机构的意向书便会接踵而至。

图|中国科学院院士,计算机科学专家,2000年图灵奖获得者,清华大学教授姚期智

姚期智曾公开分享过杨振宁等大师对他个人发展的深远影响。他回忆道:“在杨振宁和李政道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时,我年仅11岁,这一事件激发了我对物理的浓厚兴趣,也促使我决心考取台大物理系。从中学阶段起,我便开始接触物理,大学时期则更加坚定了我投身学术的决心。”

在决定回国工作时,杨振宁邀请他会面,姚期智表示:“我一直非常仰慕杨先生,能与他见面让我感到无比激动。与他交流后,我更是感受到一种如沐春风的温暖与激励。”

过去20年时间里,姚班被誉为中国计算机界“黄埔军校”, 时至今日还是中国乃至全球AI领域的人才孵化摇篮,相继涌现出陈丹琦、吴佳俊、姚顺雨等顶尖AI人才。也有不少姚班学子投身产业界后取得了影响力。比如,印奇、唐文斌和杨沐创办的旷视科技,成为了中国科技创新的代表之一。此前,小马智行在美股成功上市,背后的掌舵人楼天城也是姚班的杰出代表之一——他于2004年进入清华计算机系,巧合之下成为姚班的首届学员,随后继续师从姚期智攻读博士学位。

“杨振宁先生的一生,是探索未知的不朽传奇,是心怀家国的永恒回响”, 清华大学今日发文沉痛悼念深切缅怀杨振宁先生。

科学家的精神领袖

对于与杨振宁同时代的老一代科学家而言,杨振宁1957年获得诺贝尔奖的意义远远超出了科学范畴。杨武之得知儿子获奖后兴奋地表示,这件事至少使一部分中国人“打掉了自卑感,从心理上敢于同西方人一争短长了”。

杨振宁曾影响过好几代中国科学家。

搜狐创始人张朝阳曾回忆,正是因为深受杨振宁、李政道等科学家的影响与激励,学生时代对物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随后一路就读于清华大学物理系,并赴美留学继续深造。

关于中国是否应该建造大型粒子对撞机的争论中,杨振宁曾持反对意见。他专门撰写了《中国今天不宜建造超大对撞机》一文,表述认为有限的科研经费应投入到更紧迫、投资回报率更高的领域,如芯片、生命科学、材料科学等。北京通用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朱松纯尤其佩服杨振宁在科学争论中“ 不圆滑、不怕得罪人 ”的精神,认为这正是一些科学家所欠缺的。

曾与杨振宁合作的中国科学院院士葛墨林回忆:“很多人学问很大,脾气也比较大一点,而杨先生,你跟他什么都可以说。”杨振宁是位“尊重人的忠厚长者,什么事都可与他辩论”。

他82岁高龄仍坚持为清华大学本科生讲授《大学物理》基础课,全程站立授课,鼓励学生提问,毫无大师架子。他对学生的指导不仅限于学术,更强调“做‘有品味的科学家。

2018年,腾讯公司成立20周年之际,马化腾联合多位科学家发起设立“科学探索奖”,旨在支持青年科学家,杨振宁先生是该奖的联合发起人之一。2019年首届颁奖典礼上,他亲自到场致辞,称赞奖项关注青年学者博士毕业后5至10年关键期的设计"非常有远见"。

在他的一生中,杨振宁始终保持着一颗求真务实的心,他对学术的热爱与执着,使他成为了中国科学界的精神象征。正如他所钟爱的那首小诗所写,“从一粒细沙中窥探世界”,杨振宁不仅从微小的细节中探索着科学的奥秘,也为中国的科技未来播下了希望的种子。

2025年10月18日这一天,北京秋季的暖阳掠过清华园的梧桐叶,杨振宁先生在103岁时安静地走到生命终点,这位跨越两个世纪的科学翘楚,借百年岁月搭建出的三座桥梁:一座通往物理真理神圣之所的路径,一座牵系东西方的学术桥梁,一座深扎故土的科教长远路径,永远的留在了世界上,将助力更多中国科技学子走向科技探索的坦途。

我们在FebBox(https://www.febbox.com/cnbeta) 开通了新的频道,更好阅读体验,更及时更新提醒,欢迎前来阅览和打赏。
查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