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地叫停网约车“一口价”

摘要:

多地暂停网约车“一口价”等低价营销行为。近日,陕西西安等地出台政策,全面暂停网约车“一口价”等低价营销行为,严禁任何形式的价格欺诈和恶意压价。而在此前,江西鹰潭、河南开封、广东清远等多地也相继出台类似政策,禁止平台以“一口价”模式强制司机接单,治理无序低价竞争行为。一些通知指出,这类订单扰乱了市场秩序,侵害了从业人员权益。


相关文件

所谓“一口价”订单,是指乘客设定目的地后,系统依据预估里程、时长及实时路况等因素生成固定结算价格,即便出现堵车或路线变更,乘客仍按初始价格付费。该模式因价格低廉、费用可控,对乘客具有较强吸引力,曾是网约车平台抢占市场份额的重要手段,能在短期内刺激打车需求增长。

有利也有弊,这种模式也给司机群体带来了一些显著困扰。不少司机反映,“一口价”订单的单价普遍低于正常订单,且不计算跑单时长费,导致“接单量增多但收入未增”的怪象。在拥堵路段或路线调整时,司机实际运营成本上升,但收入却无法相应增加,劳动权益难以得到保障。

对于当前市场对一口价的争议,国际智能运载科技协会秘书长、黄河科技学院客座教授张翔对观察者网表示,“一口价”订单让司机看起来订单变多了,但是挣的钱没有增加,却使得司机劳动更加辛苦。叫停一口价,或能有效地改善司机的收入。网约车平台取消一口价后,司机的运营自由度会显著提高。他们可根据行程的实际里程进行计费,且凭借长期的运营经验,司机明确行驶里程数越多,对应的收入便越多,这种计费方式也能更好地保障其收益。

对于乘客来说,张翔认为,“一口价”订单对于乘客来说是价格透明的,按照价格付费,一清二楚,不用担心存在“被宰”等情况,叫停“一口价”订单之后,可能会存在少数司机绕远路,侵犯乘客利益的情况。

此外,停止“一口价”模式后,乘客在选择网约车平台时,考量因素将发生变化。此前,“一口价”往往是乘客判断行程是否优惠的唯一指标,而不再有“一口价”后,加之各城市的网约车平台数量较多,乘客可能会依据以往的使用经验来选择具体订单。

对于平台而言,张翔认为,取消一口价模式后,尽管司机能获得一定益处,但平台也可能面临消费者流失的问题。

如果部分乘客此前正是因一口价模式才选择该平台,一旦取消这一模式,乘客在选择网约车平台时,便会综合考量更多因素,此时行程价格将变为不确定的浮动形式,而平台自身拥有大数据模型,其中必然包含多项参数,例如行程价格、车辆实时状态、车辆抵达上车点的时间(即乘客的等待时间)等,这些参数都会成为乘客选择网约车时的重要考核指标。

需要注意的是,平台的算法模型通常不会对外公开。不过总体而言,各平台调整算法的依据大致相同,其中价格是关键指标之一,毕竟目前多数乘客仍会优先根据价格选择平台;其次,车辆抵达上车点的时间(乘客等待时间)也十分重要,等待时间越短,乘客越能尽早抵达目的地,这一因素对乘客的选择影响同样显著。

综合来看,取消一口价模式并非必然会带来司机收入的增长,也未必能直接带来平台的服务质量提升。当前市面上的每种计价方式、每个算法模型,都存在各自的优势与不足。

目前,网约车市场已从“野蛮生长”进入“存量博弈”阶段。

交通运输部数据显示,全国网约车平台公司已达385家,多地陆续发布运力饱和预警,行业供给过剩问题突出。以深圳市为例,2025年9月数据显示,当地有27家网约车平台,已核发《网络预约出租汽车运输证》134490张,《深圳市出租汽车驾驶员证》367248张,而网约车单车日均订单量仅约12.9单,日均营收较年初呈下降趋势。


相关公告

内卷的环境中,低价策略曾是网约车平台抢占市场的利器,但也引发不少争议。

平台抽成不透明、派单算法“黑箱”操作、司机社会保障不足等问题持续困扰行业。数据显示,当前网约车市场已呈现饱和态势,“月入过万”成为过去式,多地司机日均营运时间长达9-13小时,而月净收入却不足4000元,行业竞争压力与从业人员生存压力显著攀升。

面对行业痛点与政策导向,网约车平台近期纷纷采取调整措施。今年8月以来,滴滴、T3出行、曹操出行等多家头部平台相继宣布降低最高抽成上限,部分平台抽成比例已降至22.5%-27%;高德打车也承诺推动合作平台抽成比例上限不超过27%。这些举措被视为对司机诉求的积极回应,但能否从根本上改善司机收入状况、平衡平台与从业者利益,仍需长期观察。

此外,8月23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三部门联合印发《互联网平台价格行为规则(征求意见稿)》,精准聚焦平台领域存在的强制降价、低价倾销等突出乱象。这一规则的规制范围不仅涵盖网约车行业,还涉及电商等领域普遍存在的“全网最低价”标签竞争问题。

与此同时,新修订的《反不正当竞争法》进一步明确了更为严格的惩处措施:若平台借助数据优势实施价格操纵行为,最高可处以其上一年度营业额1%的罚款。

从功能定位来看,规则主要明确了平台价格行为的“操作规范”,界定“该怎么做”;法律则着重划定了违规后果的“惩戒标准”,明确“做错会罚多少”,二者相互配合、协同发力,共同形成了高效的监管合力。

我们在FebBox(https://www.febbox.com/cnbeta) 开通了新的频道,更好阅读体验,更及时更新提醒,欢迎前来阅览和打赏。
查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