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上一页  首页 | cnbeta报时: 20:09:50
“996”文化输出下 韩国科技业者正讨论现有52小时工作时限
发布日期:2025-10-23 15:12:24  稿源:Win10s.COM

在全球深科技革命竞赛中,从人工智能到半导体、再到量子计算,创新已成为新一代权力货币。许多企业因此加重了员工工作负担,形成更为高强度的工作文化。然而,他们面临的现实挑战是:在全球竞争对手不断加码的环境下,自己却无法轻易松懈。

韩国中小企业联合会(KBIZ)首尔办事处。/ KBIZ

中国“996”工作制,即每周工作72小时(早9点至晚9点,工作六天),正在扩散至硅谷,引发全球范围的讨论。身处韩国,加之对各国科技行业职场文化的好奇,记者对韩国的工作制度尤为关注。

韩国的标准工作周为40小时,可额外加班12小时,通常加班费不低于正常工资的1.5倍。企业若违规,则面临罚款、高管监禁和民事责任等严厉处罚。

52小时工作周制度自2018年对300人以上企业和公共机构实施,2025年1月1日起已全面覆盖所有企业。今年,韩国推出特别延长工作计划,允许员工在征得本人及政府同意后,每周最多工作64小时。对深科技领域如半导体企业,审批周期从三个月临时延长至六个月,但据多家媒体报道,实际仅有少数企业申报。未来政府将收紧这些豁免政策,进一步加强工时监管,而部分立法者认为现行规定已足够严谨。

韩国知名风险投资机构Bluepoint Partners的首席执行官李勇宽指出,“52小时工作周在深科技投资决策中确实是一项挑战,特别是在半导体、人工智能、量子计算等全球竞争激烈领域。公司在关键成长节点经常需要创始人和团队度过高强度且长时间的工作期。”在Bluepoint,技术和产品往往在尚未完全开发成型阶段就获得早期投资,因此严格的工时限制可能影响企业达成重要里程碑的速度。

根据本地调查,韩国约70.4%的初创公司员工表示,如果给予足够补偿,他们愿意每周再多工作52小时。

AI解决方案初创企业LeMong的CTO金宝炯指出,韩国的52小时工作制度更像是一种约束而非保护。“工程师要解决复杂难题,创造性和深度专注远比完成定时任务重要。当灵感迸发或技术突破时,工时强行中止反而影响效率。”他补充,项目关键阶段的短时高强度专注至关重要,但法律刚性限制有时反而成为障碍。

LeMong联合创始人李晖勇则认为,比起严格控制每周工时,按月平均更为实用。他表示,科技公司研发高潮期工作强度极高,产品稳定后则有所缓解。“若能按月灵活安排,高峰期每周工作60小时,平稳期40小时,平均下来正好52小时,有助企业运营效率。”他建议对深科技及研发型企业设立差异化标准,也应为10-20人规模的小型初创企业制定更灵活政策。

金宝炯还表示,个人业绩与工作时长确实相关,“高绩效团队成员往往工作更久,他们更关注成绩提升,而不仅仅是加班收益。”他认为,在高科技、研发和IT产业,以及以技术为核心的全球企业,工时灵活性应由市场逻辑决定。

另一位首尔本地创投人士则淡化了工时规定对投资决策的影响。“目前并无重大担忧。尽管未来劳动监管可能变化,现在多数创业公司并未严格追踪工时,而且也没有强制要求提供工时证明。”该人士表示,如果员工提出投诉,公司缺少详细记录可能会面临合规问题。但在深科技领域,员工往往高度自律,类似情况并不普遍。最大挑战反而在于物流、制造等劳动密集型行业,因工时上限导致加班费和福利支出上升,压缩了企业利润空间,影响了生产效率和规模化经营。

各国工时制度对比:

  • 德国、英国和法国的标准工作周通常为33-48小时

  • 澳大利亚和加拿大为38小时和40小时,需给予强制加班费

  • 美国标准40小时工作周,加班按1.5倍支付,无总工时上限(如加州特定情况下需支付双倍加班费)

  • 中国标准每周40小时,加班费工作日为1.5倍,周末为2倍,法定节假日为3倍

  • 日本标准40小时,平时每月加班不得超过45小时,全年加班不超过370小时,超限企业会被罚款和行政处罚

  • 新加坡工作周为44小时,单月加班最多72小时,摊算约每周62小时,加班费同样为1.5-3倍

韩国的52小时工时上限介于欧美各国之间,比美、新加坡严格,但比大部分欧洲国家更宽松。对深科技创业者而言,核心问题不仅在于具体工时数字,更在于法律刚性能否适应R&D领域高峰与低谷交替的实际需求。

我们在FebBox(https://www.febbox.com/cnbeta) 开通了新的频道,更好阅读体验,更及时更新提醒,欢迎前来阅览和打赏。
查看网友评论   返回完整版观看

返回上一页  首页 | cnbeta报时: 20:09:50

文字版  标准版  电脑端

© 2003-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