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和美国的科学家近日完成了全球首次针对“经肠通气”(Enteral ventilation,即肛门吸氧)的人体试验,为严重呼吸衰竭患者提供一种非常规的氧气输送新技术铺平了道路。这一此前因“哺乳动物能用肛门呼吸”发现荣获2024年搞笑诺贝尔奖(IgNobel Prize)的研究团队,已在人体实验中初步证实了该技术的安全性和可耐受性。
此次临床试验在日本进行,受试对象为27名健康成年男性。研究过程中,志愿者须经肛门注入最多1500毫升富氧液体(未充氧的全氟癸烷),并在体内保留60分钟。科研团队通过观察不良事件、生命体征、临床实验室检查和全身药物暴露等数据评估安全性和耐受性,并采用大型动物数据模型预测氧气转运效果。全氟癸烷被选用是因为其卓越的氧气携带能力。
其中,20名受试者成功保留液体60分钟。即使在最大注入量下,仅有轻度腹胀和不适等副作用,且所有肝肾等临床指标均保持在正常范围。研究人员指出,这项“首个人体研究表明,经肠注射未充氧的全氟癸烷具有安全性、可行性和良好耐受性。结果为后续采用富氧液体支持呼吸衰竭患者的技术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该技术的灵感源自一种底栖鱼类,该鱼在水质欠佳时会吞咽空气,通过肠道获取氧气,以辅助鳃的功能。如果人类能通过结肠安全吸收富氧液体并进入血液,有望挽救因伤病、炎症或肺功能严重受损导致呼吸道阻塞的患者生命。
研究团队接下来计划再次进行相关实验,以测定提高血氧水平所需的液体剂量和保留时长。
相关研究已发表于Cell Press旗下期刊《M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