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生物学家在蒙古戈壁沙漠发现了一块保存完好的穹顶头恐龙化石,距今约1.08亿年。这一被昵称为“珍宝”的青少年厚头龙化石,不仅是迄今发现最早的同类,还将该类群的化石记录提前了1500万年,为科学界揭开厚头龙的起源之谜提供了关键线索。
此次化石由蒙古科学院的Chinzorig团队在戈壁东部Khuren Dukh区域发掘,新物种被正式命名为Zavacephale rinpoche。“Zava”意为藏语中的“根或起源”,“cephale”则系拉丁语“头”,而“rinpoche”指的是“珍宝”,恰如其分地形容了其穹顶头骨的宝石般外观。
Z. rinpoche生活于早白垩纪时期的蒙古戈壁,当时地貌为湖泊遍布的山谷。成年厚头龙为草食性动物,体长约4.3米,肩高2.1米,体重可达800至900磅。而此次发现的“珍宝”个体尚处于青少年阶段,体长仅约一米,却是目前保存最完整的厚头龙骨架。
研究团队首次获得了完整头骨和四肢化石,可对厚头龙头部骨质穹顶的发展过程予以深入分析。此前科学界一直争论不同形态厚头龙头骨究竟是不同物种还是同种不同生长阶段的特征。Z. rinpoche的幼年骨架显示其穹顶已完全发育,但尚未出现复杂表面装饰。
厚头龙类以巨大的穹顶头骨著称,常被描绘为通过“头槌”进行激烈的社交或求偶竞争。主导研究的Zanno教授表示,这种头骨并不用于防御或调节体温,而更可能是展示和争夺伴侣的工具。研究发现,这只幼年龙虽穹顶已成,但整体骨骼表明其仍处于成长阶段。
Z. rinpoche的发现不仅延长了厚头龙的化石历史,还补全了其生长发育过程的关键环节。化石还包含手腕骨、胃石以及完整有腱覆盖的尾部,极大丰富了对厚头龙古生物学、运动形态和整体体型的认知。科学家在骨骼生长环分析的基础上,首次实现了发育阶段与穹顶演化的关联比对。
相关论文发表于《自然》(Nature),项目获得美国国家地理学会及多家科学机构支持。
编译自/ScitechDai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