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日谈-七日独白: 什么比"精神疾病"更可怕[2008-26]
成千上万每天连着上网超过6小时的朋友们可能会被定义为传说中的"精神疾病"患者. 这两天我们彼此打招呼都问候: 您去精神病院检查了没? 的确, 因为互联网可以把原先我们分散在电影院, 商店, 图书馆, 报刊亭等地的身影都聚集到屏幕前, 省时省力的完成, 我相信跟我一样开这类玩笑的朋友们肯定不算少数. 大家也许早已习惯了挂在网上的生活, 我们也从不认为网络会让负面的情绪影响到自己, 或是阻碍自己在现实社会的交往. 但是, 最近网上几个鲜活生命的逝去, 却不由得让坐在屏幕前敲打键盘的我心头一震.
每一个故事背后都是真实存在的人, 每一分痛苦都并不是单纯的字节累积, 正如南京大屠杀的片片史料, 并不是铅字的简单堆砌一样. 这数字化的痛苦, 的确可以压死人, 那么我们还有什么理由把网络和现实割裂, 欺骗自己, 觉得虚拟的东西和我们并不相关?
不仅是网上流动的情感可以真实的传导给我们, 某个生命的离去也可以借助网络, 被成千上万双眼睛见证, 被放大, 被储存. 就是这两天的事儿, 美国佛罗里达州一名少年在我们BetaTV曾经用过的justin.tv服务里来了一场自杀秀. 事后有论坛整理了事发期间网民怂恿, 催促他尽快行动的帖子列表. 正如我们一位匿名访客所言, 我脑海里叠印出的画面是曾经的报道, 有人站在高楼顶上想跳, 下面群众围观, 还带上望远镜, 大家一起起哄到: 怎么还不跳啊? 我相信心中有上帝的美国人不会在看到跳楼的时候怂恿, 大概他们也是会祈祷一下的; 但很可能他们觉得网上的自杀跟亲身所见不一样, 大抵也就是一场作秀吧. 于是不管文明程度如何, 大家到网上总是会抱着看热闹的心态, 希望借此松弛一下自己紧绷的神经什么的...但是少年真的死了. 这件事情一点也不好玩.
网络影响到人们线下生活(我没有用"正常生活"这个词, 我不觉得网络生活就不正常.)的事情, 不管我们愿不愿意承认, 它正在发生. 网上打出的每一个字我们都认得, 我们所发的绝大多数信息都跑不出2000常用汉字的范围, 但它们按顺序排列起来, 就变成了启动魔法的咒语, 就会让我们这些屏幕前的人们或欣喜, 或叹息, 或愤怒, 或无奈. 还在学校里的朋友们肯定会常去看好友的QQ空间和校内网, 脱离开这个圈子, 也有可能迷上mop, 天涯或是这里. 不管是好友还是"匿名人士", 你能感觉到藏在文字背后的人的身影, 你能轻松的分辨出写文字的是人还是五毛钱. 当我们意识到我们是在和一个一个和我们一样的人在交谈, 没准就会不由自主的变严肃, 变得谨慎, 学会注意自己的网上言行, 是不是会无意中伤到别人, 甚至促成一个生命的离去.
前一段时间"电击男"的视频大家都看过了, 我们也报道过了. 没有人在看视频的时候想到他做这件事可能是危险的, 可能会危及他的生命. 包括我在内, 大家都只顾忙着为他的愚蠢而捧腹大笑. 如果只是因为一个人愚蠢就可以放任他去死, 甚至一边欣赏他自残的过程一边哈哈大笑, 现在想来, 我觉得这很可怕. 因为判断一个人是否"愚蠢", 是和判断一个人是否"异端"一样, 可以因人而异的.
我觉得要寻找解开所谓"网瘾"症结的钥匙, 也要首先正视网络上人们的行为, 并不是逃避现实, 沉迷虚无, 这份情感和我们现实生活中的爱恨情仇并无二致, 一样重要. 而每一个使用网络, 并且参与其中的人, 都应该明白自己并不是单纯的看客, 更不应该仅仅是为了寻开心, 以一种自私的目的来使用网络. 这样的想法最终必然会引发线上的集体冷血, 其实也就是现实中的集体冷血, 让人无比寒心. 对网络影响力的漠视和无知, 网上看客们的冷血, 比任何的"精神疾病"都可怕.
撰稿: LonelyJames
七日谈文章均经过撰稿人同意发布, 转载需要征得撰稿人许可. 本刊所刊登的所有文章均仅代表撰稿人个人观点, 不代表本刊立场.
投稿信箱 [email protected]
Win10s 七日谈团队 诚意献上 ©2008 Win10s
热门评论
>>共有0条评论,显示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