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网膜大小的电子纸有望实现“视觉上与现实难以区分”的屏幕

摘要:

10月23日,瑞典查尔姆斯理工大学、哥德堡大学及乌普萨拉大学的研究人员宣布,他们成功制造出大小约为人类瞳孔的新型屏幕,该屏幕凭借突破像素极限的分辨率,有望彻底改变虚拟现实等领域的发展。

虚拟现实应用要求显示屏距离人眼极近,因此像素需大幅缩小。但当像素尺寸降低至约1微米时,如微型LED屏幕,显示清晰度就会受限,图像变模糊。为突破这一技术障碍,研究团队放弃传统像素概念,转而采用以氧化钨为材料的“超像素”(metapixels)方案。氧化钨可根据电流调整状态,在绝缘体和金属间切换,进而改变对光的反射方式。不同尺寸和排列方式的超像素能被电流控制,产生类似鸟类羽毛中色素随光照变化呈现不同颜色的效应。

由于超像素无需背光源,此方案克服了像素微型化时出现的颜色混叠和均匀性问题。

据团队介绍,他们研制的屏幕约为人瞳孔大小,内含宽度仅560纳米的像素,整体分辨率达到每英寸25000像素。查尔姆斯大学新闻稿称,这项突破有望实现在虚拟世界中呈现“与现实无法区分”的视觉体验。化学与化工系教授Andreas Dahlin补充道:“每个像素基本对应视网膜上的一个光感受器,即接收光信号并转化为神经生物信号的细胞。人类眼睛无法感知更高的分辨率。”

研究人员还用该屏幕完美重现了克里姆特名作《吻》的细节,屏幕尺寸约为1.4×1.9毫米,仅为传统智能手机屏幕面积的1/4000。

乌普萨拉大学的Kunli Xiong(本项目发起人与论文第一作者)表示:“这一技术将为互动信息方式和人类与外界的关系带来全新可能,拓展创意边界、改善远程协作,乃至加速科学研究。”

团队目前正进一步完善该项发明,期待其在微型光学领域带来重大影响。哥德堡大学的Giovanni Volpe补充道:“这标志着微型高品质低能耗显示屏研发迈出了重要一步。技术尚需精细化,但我们相信视网膜电子纸将在相关领域发挥关键作用,并最终影响到所有人。”

该研究已发表于《自然》杂志。

我们在FebBox(https://www.febbox.com/cnbeta) 开通了新的频道,更好阅读体验,更及时更新提醒,欢迎前来阅览和打赏。
查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