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盟考虑对在欧洲经营的中国企业实施强制技术转让

摘要:

据知情人士透露,欧盟正在考虑要求中国企业如希望在欧盟本地经营,需向欧洲公司转让技术,此举旨在提升欧盟产业的竞争力。这项计划针对寻求进入汽车及电池等关键数字与制造领域的企业,除了技术转让外,还可能要求企业使用一定比例的欧盟商品或劳动力,并确保在欧盟本土实现产品增值。

相关措施还包括强制设立合资企业。据悉,这项计划预计将于11月公布,虽然从技术层面适用于所有非欧盟公司,但欧盟主要目的是防止中国制造业实力进一步冲击欧洲本土产业。

措施出台正值欧洲关键转型期。近年来,欧盟多行业遭受中国补贴产品冲击,加之中国对稀土矿产出口的管控加剧,欧盟制造业面临严峻挑战。欧盟通过借鉴中国保护主义模式,或将引发中方强烈反弹,影响双方重要经贸关系。

欧盟委员会发言人托马斯·雷尼耶表示,“目前正在研究多项措施,以加强欧洲产业的竞争力和去碳化进程。”他还称,目前措施的具体范围和内容尚未最终确定。

近期,欧中关系紧张升级。欧盟刚刚宣布上调钢铁进口关税至50%,针对中国廉价钢材。数日后,中国宣布加强对关键稀土矿物的出口管制,欧盟因此呼吁降低对中经济依赖。

长期以来,欧盟一直致力于保护本国产业免受中国冲击。即将出台的新规将加快这一步伐,作为“工业加速法案”(Industrial Accelerator Act)的一部分。据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9月在议会年会发言中介绍,该法规旨在推动欧洲下一代产业发展,“未来清洁技术必须继续在欧洲制造,为此,我们要确保产业所需原材料留在欧洲本土。”冯德莱恩补充称,“总的来说,数字和清洁技术领域需要更快、更智能、更具欧洲特色的发展。”

本次计划也在效仿中国,长期以来中国对外来企业进入国内市场设定严格门槛。同时,中国通过“一带一路”项目在欧洲及全球范围大量投资,积累技术知识。欧盟经济事务专员多姆布罗夫斯基斯则对外表示,“中国正在利用贸易互依关系获取政治利益。”欧洲经济疲软,投资低迷,尤其是最大经济体德国表现不佳,多方游说团体呼吁委员会采取激进措施,争取在电池等关键清洁技术领域打破中国垄断。

业界代表Cleantech for Europe负责人Victor van Hoorn表示,“吸引外国投资,尤其是电池和清洁技术领域时,必须配合技术转让和欧洲劳动力技能提升,这需要在欧盟层面达成一致。”

此次方案重点在于助力欧洲电动汽车产业,特别着眼于电池技术转移,因为欧盟车企在电动汽车关键部件上高度依赖中国,落后于比亚迪等中国同行。

目前,比亚迪已在匈牙利投资建厂,并承诺扩大在欧洲的电池产能。中国顶尖电池制造商宁德时代(CATL)计划派遣2000名工人,在与Stellantis合作的西班牙工厂投资40亿欧元(46亿美元)建设和运营。根据新规,想在欧盟销售汽车的外国车企需在本地采购一定比例的商品与服务,还可能要求外资工厂聘用欧盟工人。同时,该法案还计划简化欧洲企业的审批流程。

我们在FebBox(https://www.febbox.com/cnbeta) 开通了新的频道,更好阅读体验,更及时更新提醒,欢迎前来阅览和打赏。
查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