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类每天的鸣叫时间几乎延长了一个小时 原因与光污染有关

摘要:

如果你注意到自己一天中听到鸟鸣的时间比以前更长了,那么你的观察结果与研究人员通过研究数百万小时的鸣叫和鸣叫得出的结论相符。但究竟是什么原因让我们这些长着羽毛的朋友举办的音乐会时间更长呢?一项新研究的作者推测,其原因与光污染有关。

为了得出结论,南伊利诺伊大学和俄克拉荷马州立大学的研究人员分析了260万次清晨鸟鸣的开始和傍晚鸟鸣的结束。他们使用的数据来自“鸟鸣天气”(BirdWeather)项目,这是一个由公民科学家发起的项目,鸟类爱好者在自家院子里安装生物声学设备来捕捉环境声音。内置软件将鸟鸣声与其他声音分离,并将这些信息反馈给项目,该项目提供鸟类位置的实时地图和其他数据。

作为新分析的一部分,该团队研究了583种昼行性鸟类的鸣叫模式。研究人员发现,生活在人为光污染最严重地区的鸟类,其鸣叫时间比未暴露于额外光照的鸟类长50分钟。具体而言,生活在最明亮区域的鸟类比生活在最黑暗区域的鸟类早约18分钟开始鸣叫,并且鸣叫持续32分钟直至深夜。

研究人员表示,受影响最严重的鸟类是那些眼睛大、巢穴开放且活动范围广的鸟类。光污染对鸟类鸣叫模式的影响在繁殖季节也最为明显。研究小组表示,目前尚不清楚光污染对鸟类鸣叫的影响对鸟类健康而言是积极的、消极的还是中性的。

“一方面,长时间活动50分钟可能会造成大量的休息时间损失,尤其是在繁殖季节,这对鸟类来说已经是一个非常艰难的时期,”科学家们在发表于《科学》杂志的研究中写道。“然而,如果鸟类能够在白天休息,在非活动时段睡得更香,或者在活动期间只使用一个大脑半球睡眠,那么长时间的活动可能就不会转化为睡眠不足及其有害影响。事实上,如果光污染导致的活动变化有助于增加觅食时间或提高繁殖产量,则可能对健康产生积极的影响。”

据估计,目前地球上80%的生命生活在光污染的天空之下——在这些地区,人造光会抵消地球夜晚本应经历的自然黑暗。这种被称为“天辉”的现象会导致昆虫因撞到灯光而死亡;扰乱夜间迁徙鸟类的迁徙模式;改变季节性激素节律;以及影响生殖习性,例如海龟上岸产卵时会因人造光而迷失方向,以及幼龟出生后迷路。

研究人员表示,他们的发现对于了解过量人造光如何影响鸟类至关重要,但他们认为还需要进行更多调查,或许还需要政府采取行动。

他们总结道:“全球数据的进一步积累或许还能推动政府间政策的制定——类似于应对气候变化的努力——以应对光污染。恢复夜晚的黑暗是21世纪环境保护面临的一项重大挑战,需要全球合作。”

资料来源:美国科学促进会

我们在FebBox(https://www.febbox.com/cnbeta) 开通了新的频道,更好阅读体验,更及时更新提醒,欢迎前来阅览和打赏。
查看评论